在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,粽子對我來說就是粽子。家附近沒眷村,班上都是本省人,沒機會吃什麼北部粽,更別說湖州粽、廣州粽、鹼粽、客家粽
反正端午節到了,媽媽就包粽子,我們,就吃粽子。

後來上台北,第一次吃到了北部粽。就像第一次吃到北部碗粿一樣,我當場很不客氣地結屎臉。當時想來也不是嘴挑,純粹因為那不是自己熟悉的味道。後來才知道,原來北部的粽子是用「蒸」的,像是包在竹葉的油飯,而南部粽是「水煮」,米飯比較飽滿,這是作法上最大的不同。

本來嘛,南部人喜歡南部粽,北部人吃北部粽,天經地義。不過有個「說的一嘴好菜」的同學,小時住眷村,鍾情的卻是南部粽。有一年端午,我從老姐家拿了幾顆當順手人情,往後幾年每到端午,這位同學就會來關切一下我們家採購原物料的進度


長大後,有機會嚐到各省口味的粽子,甜的鹹的、長的方的
記得還有一年在新疆旅行,猛然想起當天是端午,於是只好和同學隨便在烏魯木齊、找了家漢人開的餐廳買了顆甜粽補過節。但老實說,我還是喜歡吃南部的粽子。我沒有做過系譜考究,不知道家裡的粽子師出何處,我想多半也是當家庭主婦的老媽,拿手邊現有材料自創的”fusion”作法。記得除了花生口味,她還會用現在不常吃到的皇帝豆或綠豆仁和入米裡面拌炒。但我從小不愛吃花生,又嫌皇帝豆和綠豆仁太乾,因此每次老媽都得替我另外多包幾個,然後在上頭多打一個結做記號。包好一串後,就放進家裡那支用了二、三十年的快鍋,約莫半個多小時,等水收得差不多,就可以關火,聽著鍋蓋上的氣笛聲越來越小,再涼一點就可以起鍋了。(不知道為什麼,每次看到快鍋,總是會想到「童年往事」中,賣日本快鍋的業務員到鄉下跟歐巴桑們示範快鍋用法,結果鍋子當場爆炸、鋁片四射的場景

但我愛吃南部粽,主要還是為著裡頭的餡料。阿根廷魷魚、三層肉、鮑魚菇和蝦米用紅蔥爆香,一定要加的,是南部人的「魯肉雙寶」:醬油和冰糖,最後再放四分之一顆鹹鴨蛋進去。這幾年,我媽體力不好嫌麻煩,已經不太包粽子了,因此我的「貨源」就轉到了老姐那邊。因為教外國人
烹飪課的關係,她每年都要過好幾輪端午、包好幾輪粽子。(附帶廣告一下:她的包粽子班最近要開課了!有興趣的可以點這裡看看!)我不好意思白吃白喝,偶爾也會去當助教、幫忙包個幾串,順手再拿些OMIYAGE給朋友同學。

只是,考量健康及外國學生的接受度,老姐牌的粽子,由鹹鴨蛋改成了栗子,三層肉變成了瘦肉,而鮑魚菇也因為越來越難找,這幾年也只好用香菇或杏鮑菇取代,雖然香菇少了點口感,杏鮑菇又不容易入味,但怎麼說,還是比那些五星級飯店把魚翅燕窩包在裡頭像樣。吃了這麼多年,我始終認為,南部粽還是要配肥肉香菇才是王道


ps.
 廢話說這麼多,總之,想吃粽子的,來找我登記。想學包粽子的,可以跟我姐報名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ipip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